元能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已認證
通過擴散誘導熵輔助表面工程調控富鋰層狀正極的陰離子氧化還原可逆性
第一作者:趙佳雨
通訊作者:蘇岳鋒,董錦洋,陳來
發表單位: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元能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使用設備:元能科技GVM2200原位產氣分析系統
01 研究背景
無鈷富鋰錳基層狀氧化物(LMROs)由于其高比容量和成本效益而被認為是高效的鋰存儲正極材料。但是,結構退化會導致較差的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阻礙其廣泛應用。本質上講,快速的結構退化源于不可逆的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其會引發氧氣釋放、過渡金屬遷移以及電解液分解。本篇工作提出了一種構建外延熵輔助層策略,重構后的正極材料表面由多種異質元素摻雜和復合微結構組成,可保證正極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結構穩定。多位點的雜原子摻雜有效調控了晶格氧的化學環境和電子結構,抑制了氧氣釋放與過渡金屬遷移,減少結構退化;氧空位與尖晶石相的復合微結構,促進表面鋰傳輸的同時減少了表面晶格氧釋放與電解液分解。這種外延熵輔助表面工程為穩定高能陰極材料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02 文章簡介
近日,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蘇岳鋒教授和陳來研究員,在國際知名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Regulating anionic redox reversibility in Li-rich layered cathodes via diffusion-induced entropy-assisted surface engineering”的研究性文章。該工作提出了擴散誘導熵輔助表面(DIEA)工程以提高正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推動富鋰正極在高比能、長壽命電池中的實際應用。
圖1.DIEA策略改性機理示意圖
03 本文要點
要點一:擴散誘導熵輔助表面(DIEA)工程
富鋰正極材料存在復雜的陰陽離子氧化還原反應,在循環過程中,不可逆的結構轉變(氧骨架破壞、過渡金屬遷移)會導致材料性能退化。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擴散誘導熵輔助表面(DIEA)工程,在富鋰錳基正極表面構建復合表面相。原子尺度上,異質元素(Na、F、B)分別取代Li、O以及四面體位點,通過增加陰陽離子組成提高表面構型熵以穩定結構;在晶體構型方面,“Li-O-Na”、“Li-F-Li”、“Li-F-Na”等新增的多樣化構型,調控了晶格氧的氧化還原能壘,減輕不可逆的晶格氧釋放;在表面相組成尺度上,引入的尖晶石相與氧空位能加速界面Li+傳輸,減少晶格氧釋放。綜上所述,DIEA工程構建的高熵表面,從多尺度增加了材料中的結構多樣性,調節陰陽離子氧化還原可逆性,穩定材料晶體結構。
圖2. (a) 不同元素組成的構型熵;(b) O2p與 (c) Mn3d軌道的態密度;(d) LMNO與 (e) HES樣品中八面體構型與鍵長;(f) LMNO與(g) HES中的二維電荷密度分布。
要點二:陰陽離子演化調控
為研究DIEA工程對材料中晶格氧釋放以及過渡金屬遷移的調控,進行了原位XRD、原位拉曼以及原位DEMS測試。原位XRD測試中,材料在高截止電壓下晶胞參數變化緩慢,晶體結構穩定應變減緩。原位拉曼測試用以分析樣品中的過渡金屬遷移情況以及結構退化,改性樣品中500 cm-1和618 cm-1處的特征峰變化較小,而原始樣品中在650 cm-1處出現新的特征峰,表明材料由于過渡金屬遷移產生了新的尖晶石相。原位DEMS測試則表明具有高熵表層的材料在高壓下的氣體釋放明顯抑制,表明其更加穩定的晶格氧骨架。進一步采用DFT計算,為晶格氧釋放以及過渡金屬遷移提供理論支撐,結果表明具有高熵表面的材料在高脫鋰態仍能展現較高的氧空位形成能以及Mn遷移能壘,這與測試結果相互印證,表明材料高壓下仍能表現出更加穩定的晶體結構。
圖3. (a) LMNO和(b) HES樣品的原位XRD和原位拉曼測試結果;(c) LMNO和(d) HES 的原位產氣曲線;(e) 不同樣品的氧空位形成能;(f) LMNO和(g)HES在不同脫鋰態的過渡金屬遷移路徑;(h) Mn在不同樣品中的遷移能。
要點三:增強結構穩定性與緩解界面副反應
對長循環后正極材料進行測試證明DIEA工程的有效性。對樣品進行sXAS、Raman、TEM、XRD等測試以驗證電化學循環過程中材料結構與組分的變化。sXAS對循環后不同樣品表面檢測發現,具有高熵表面的材料晶格氧氧化還原可逆性更高、過渡金屬氧化態更高、預構的高熵表面在循環后仍能穩定存在。對循環后電解液以及鋰片進行ICP-OES測試發現,高熵表面能緩解正極材料中的過渡金屬溶出和在負極表面的沉積,緩解了界面副反應與串擾效應。Raman、TEM以及XRD測試對材料表面與體相的晶體結構分析表明,高熵表面緩解了材料的不可逆相變,降低了顆粒的應力積累,增強了晶體結構穩定性。
圖4. TEY模式下的(a) O K邊以及(b) 對應陰影部分的積分強度;TEY模式下的(c) Mn L邊和(d) 對應的峰強比;循環前后的(e) Na K邊、(f) B K邊、(g) F K邊、(h) C K邊吸收光譜;(i) 循環后的電解液中過渡金屬濃度;(j) LMNO和(k) HES循環后的拉曼光譜。
要點四:前瞻
本工作中,我們通過DIEA工程在富鋰錳基正極表面構建了高熵表面相,該表面相結合了尖晶石/氧空位相和多位點異質元素摻雜區,增加了局部結構的多樣性,從而提高了材料晶格氧釋放與過渡金屬遷移能壘,進而抑制了結構退化。此方法闡明了該改性方法的作用機制,并驗證了高熵策略對優化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性能的有效性,此方法可拓展到其他正極材料,推動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的進一步發展。
04 通訊作者簡介
陳來,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第四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計劃、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目前主要從事鋰離子二次電池及其它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的研究,重點研究方向為鋰離子電池用富鋰正極材料、高鎳正極材料及高比能鋰離子二次電池等。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青年項目、宜賓市科技局揭榜掛帥項目等項目10余項;作為主研人員參與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試點專項等項目。自2013年起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Materials Today,Nano Energy等國際刊物發表SCI論文60余篇;受理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65項,已授權32項;出版專著3部。
蘇岳鋒,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新材料院士中心平臺責任教授。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領域為新材料領域。主要從事綠色二次電池及先進能源材料的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課題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參研973項目、“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以通訊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Nano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等刊物發表SCI論文90余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近60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
董錦洋,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博士后,合作導師為吳鋒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改性和儲能電池加速老化失效分析,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宜賓市科技局揭榜掛帥項目等項目。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等國際刊物發表SCI論文14篇;受理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3項,已授權8項。
05 課題組介紹
課題組以吳鋒院士為學術帶頭人,團隊隸屬于“環境科學與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和“動力電池及化學能源材料”北京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兩個主要從事綠色能源材料及材料電化學研究的省部級科研平臺。團隊多年來一直從事綠色儲能材料的基礎研究以及相關電化學應用體系的技術開發,在綠色二次電池體系的開發及相關材料的研究方面先后承擔了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重大項目,在相關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
06 課題組招聘
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層狀氧化物正極(主要為高鎳正極、富鋰正極)的新材料研發
2. 儲能電池加速老化技術及壽命預測分析
3. 固態電解質開發及固態電池構建
課題組擬招聘科研助理(博后)2-3 名,具有鋰電材料(正極材料優先)相關研究背景者優先。課題組將全力協助團隊成員申請國家級、院級科研基金,以及北京市、重慶市、宜賓市等地方人才計劃補助。歡迎感興趣的伙伴隨時咨詢:郵箱 chenlai@bit.edu.cn
相關產品
更多
相關文章
更多
技術文章
2024-11-27技術文章
2024-11-20技術文章
2024-11-15技術文章
2024-11-08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