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密友粉體新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已認證
中國粉體網認證電話,請放心撥打
江蘇密友粉體新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已認證
在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企業依靠自主創新、追求卓越實現了一次次質的飛躍,那些生存發展了幾十年的民營企業,他們又是怎樣打造自己老品牌的創新呢?近期做客CCTV《奮斗》的密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明告訴我們,他是怎樣讓一個發展了三十多年的企業“老樹開新花”的?
300元發展起來的企業
誰能相信,如今發展為集團企業的“密友”,當初是吳建明用300元建立起來的。由當初的三塊研磨板發展到四個國家級實驗基地、三個產學研合作基地、江蘇省級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和江蘇省級高性能納米金屬粉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一流的現代化加工及檢測設備315套,再到現在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粉碎行業第一家擁有制藥GMP的制造許可證,密封行業高壓、大軸徑機械密封生產許可證,第三類低中壓容器生產許可證。吳建明一直堅持創新及產學研的合作,堅定的將企業發展壯大。
企業發展的不錯,但是誰又清楚,如今的密友集團建立之初的艱辛,吳建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生產隊擔任副業隊長,也在煤站碼頭當過領班,帶領大家做運煤的苦力。一心想做一番大事業的吳建明之后到了同心布廠,做銷售工作。
因為吳建明的父親是一名機械技師,小時候的吳建明在家里看的最多的情形,就是很多人遇見難題都來找自己的父親請教的場景。也許是有父親的基因做指引,吳建明從小就對機械制造有天賦,這也是吳建明最終選擇機械裝備制造發展的原因。
那時銷售工作做得不錯的吳建明,偶然得知,全國各地采購印染機上的密封石墨環,沒有貨供應。吳建明的腦子里面就產生了生產石墨環的想法。于是,他也沒有多想就花了260元錢買了三塊生鐵平板,找了師傅指導開始制作研磨石墨環,就這樣把這個家庭式的小作坊辦了起來。
農家子弟的創業路
小作坊是辦起來了,可是吳建明面對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最初創業的吳建明借用別人的工廠執照、介紹信開票,從產品的原料采購到加工制作,再到最后的發貨、送貨全是他自己一人完成。隨著活慢慢多起來,小作坊也才6個人。
當時吳建明一家生活的非常拮據,并不像常人所想,開一個工廠就有很多資金的投入。那時,一個家庭一年的收入才幾百塊,更談不上投資資金了。后來,吳建明就借別人的一個小廠進行生產加工。之后,經親戚介紹到中國唱片廠、上海搪瓷七廠購買鐵板邊角料,再給沖壓件廠每噸收取費用,這樣的狀況持續到1982年,吳建明收入了2萬元,這也是吳建明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此后,企業慢慢有了起步,但是,吳建明卻無償的把企業捐給了同心村。
1985年,昆山政府積極鼓勵發展“村辦企業助農增收”,吳建明所在的村總支書記找到他,希望吳建明的工廠也能夠加入,希望吳建明可以落葉歸根。于是,吳建明回到了同心村,把企業無償的捐贈給村里,并成立了同心五金廠。
1987年,吳建明正式成立昆山市釜用機械密封件廠,也就是現在的昆山密友機械密封有限公司;到1993年,又成立了粉碎機廠;2003年,工廠搬遷到高新區,同時又成立了房產公司;2008年,成立了國家級的集團公司。
這樣,吳建明的公司終于發展成為了集團化的企業。
同心村對吳建明到底意味著什么呢?使他可以無償的把自己的企業捐獻出去。這話還要從吳建明10歲說起,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國家動員號召城市人口下放農村。吳建明一家就被下放到了城北鄉同心村15隊,開始了自己的農村生活。
在同心村的那段時間,是吳建明過的最艱苦的日子,也正是那段艱苦歲月的磨練,豐富了吳建明的人生,磨練了他的意志。
追求卓越、堅持創新
從1985年吳建明正式辦廠開始,沒有充足的資金上、沒有設備,生產上更是缺少科技人才和核心技術的支撐,有的只是重重壓力。吳建明就靠著購進舊設備,采購邊角料的方式,使得工廠的生產效益漸漸有了起色,也是這段經歷,讓吳建明愈發感受到了自主科技創新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
意識到自主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后,吳建明開始在科技上下狠功夫,開始了“向科技求發展、向科技要效益”的創新之路。但是在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老企業生存下來也很不容易,老企業的發展也非常重要。
吳建明認為自己的企業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靠的是一顆執著的心,靠的是不斷的科技創新。吳建明說自己的密友集團,堅持技術開發,機械制造向德國等先進國家學習,每年吳建明都會去德國參展學習,每兩年都請德國專家來講課,在確保產品工藝質量的同時不斷涉足新興領域。
現在的密友,已從最初的單元化向成套化發展,做到了容器攪拌密封一體化、粉體裝備制造成套化、特種新材料系列化。
談到未來,吳建明以發展特種新材料為動力,用裝備制造基礎、穩定根基、聯合高新技術力量大發展。吳建明同時加入了“陳香梅基金”,和各大高校院所緊密合作。他力爭將企業做大做強,也力爭將密友集團這個30年的老樹再次開出燦爛的花朵。在未來我們也相信密友集團一定可以“老樹開花”。
最新動態
更多
虛擬號將在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掃碼撥號